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關于印發《皖豫省際毗鄰地區合作發展實施方案》的通知
安徽省、河南省有關市、縣人民政府,兩省政府有關部門:
《皖豫省際毗鄰地區合作發展實施方案》已經安徽省人民政府、河南省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落實。
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5年9月30日
皖豫省際毗鄰地區合作發展實施方案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按照國務院有關文件要求,完善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機制,深化皖豫毗鄰地區交流合作,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實施范圍和發展目標
皖豫毗鄰地區包括安徽省亳州、阜陽、六安、淮北市全域以及宿州市碭山縣、蕭縣,河南省商丘、信陽、周口、駐馬店市全域,面積9.6萬平方公里。重點合作區包括安徽省淮北市相山區、濉溪縣,亳州市譙城區、渦陽縣,宿州市碭山縣、蕭縣,阜陽市界首市、太和縣、臨泉縣、阜南縣,六安市霍邱縣、金寨縣、葉集區;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虞城縣、夏邑縣、永城市,信陽市商城縣、固始縣、淮濱縣,周口市沈丘縣、鄲城縣、鹿邑縣、項城市,駐馬店市平輿縣、新蔡縣等26個縣(含市、區,下同),面積4.3萬平方公里。力爭通過5年時間,省際毗鄰地區基礎設施實現便捷高效互聯互通,產業集群基本形成,區域開放合作邁上新臺階,重點領域合作事項落地見效,探索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區域合作創新經驗,建設成為中部地區省際毗鄰地區合作發展新樣板。
二、加強產業創新聯動
(一)深化科技創新合作。支持皖豫兩省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共建跨區域協同創新平臺,鼓勵組建創新聯合體,圍繞重點領域聯合開展科技攻關,支持申報國家和省級科技計劃項目。推動毗鄰市縣與兩省“雙一流”高校深化校地合作,試點“飛地研發中心”等新模式,構建“基礎研究—中試孵化—產業應用”全鏈條轉化體系,合作創建國家產業創新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深化職業教育合作,共建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培育高技能創新人才。(牽頭單位:兩省科技廳、發展改革委、教育廳、工業和信息化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兩省有關市、縣人民政府。以下均需兩省有關市、縣人民政府落實,不再列出)
(二)打造特色產業集群。深化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產業聯動發展,共同打造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加快發展陶鋁、鋁基新材料、生物醫用、生物可降解、電子信息、高性能纖維及復合材料、新型建材、超硬材料等高成長性新材料,打造新材料產業集群。深化新能源產業合作,共同打造一批先進風電、光伏、新型儲能、氫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產業集群。支持毗鄰地區發揮平原凈空優勢,積極發展通用航空、航空設備組裝、維修和零部件加工制造產業,打造低空經濟產業集群。深化農產品精加工合作,在優質糧油、綠色果蔬、高品質預制菜、休閑食品等領域共同發力,高起點打造綠色食品產業集群。(牽頭單位:兩省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廳、農業農村廳、能源局等)
(三)推進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支持淮北、宿州、商丘、信陽合作開發淮海戰役等紅色文化資源,打造全國知名紅色文化傳承區。鼓勵毗鄰地區成立景區聯盟,推動阜陽城市圈文旅聯盟深化合作對接,打造一批淮河風情、故黃河生態、沉浸式演藝、度假休閑、藥膳養生、文化尋根等精品主題旅游線路。支持亳州“世界中醫藥之都”、駐馬店“中國藥谷”合作共建,六安、信陽共同發展康養產業,做大做強藥膳、酵素、保健品等產業鏈,豐富中醫療愈、運動康復、森林康養等業態。積極發展林下經濟。(牽頭單位:兩省文化和旅游廳、發展改革委、衛生健康委、林業局等)
三、加強基礎設施互聯互通
(四)暢通毗鄰地區公路網絡。加快推進南京至信陽、和縣至襄陽、霍邱至固始、徐州至商丘高速安徽段等高速公路和G344皖豫省界段等項目建設。開工建設亳州至鄲城、徐州至商丘高速河南段等高速公路以及阜南與固始、淮濱間跨淮河、跨洪河大橋連接線工程等國省干線公路。開展阜陽至遂平、淮北至永城、確山至阜南、合肥至葉集等高速公路和G328、G632、G220省界段干線公路項目前期工作。深化交通領域電子證照共享互認,實現道路運輸高頻服務事項“跨省通辦”,探索省際電子包車牌標準統一和共享互認。(牽頭單位:兩省交通運輸廳)
(五)優化省際鐵路通道。啟動建設南陽經信陽至合肥、京港線阜陽至黃岡段高鐵項目。協調推進三洋鐵路建設,積極開展亳州至許昌等鐵路研究,積極爭取沿淮高鐵、淮北至商丘(永城)鐵路納入國家中長期鐵路網規劃,有序推進跨區域城際鐵路建設。(牽頭單位:兩省發展改革委)
(六)共建中部便捷出海水運通道。加快沱澮河、渦河航道整治和渦陽船閘改建等工程建設,開工建設沙潁河阜陽復線船閘,有序推進沙潁河“四升三”、賈魯河航道(周口—鄭州段)、洪汝河等航道前期工作。探索建立航道養護工作跨省對接機制,確保上下游航道及船閘暢通。(牽頭單位:兩省交通運輸廳)
四、協同推進城鄉融合發展
(七)協同實施潛力地區城鎮化水平提升行動。協同構建產業梯度布局、人口就近就業、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的良性互動格局。支持阜陽與周邊縣共建阜陽城市圈,建立健全常態化區域合作會商機制,聯動合肥、鄭州都市圈。加快以縣城為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補齊縣城短板弱項,提升功能品質活力,“一縣一業”塑造特色產業集群,打造一批產城融合型中小城市,吸引農村和返鄉人口集聚。支持渦陽、蒙城、永城、固始、鹿邑、項城、鄲城、臨泉等大縣強縣建設中等城市。(牽頭單位:兩省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廳)
(八)提升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和先進農機農技應用,保障糧食產量穩定。優化農業支持政策,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糧食深加工和流通合作機制,共同爭取糧食產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機制試點。發揮合肥“種業之都”、黃淮海(宿州)種業科技谷、淮北“種業強市”、周口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優勢,加強毗鄰地區主糧、蔬果、肉牛等優質資源合作開發,大力發展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鼓勵發展特色農產品,支持亳州、阜陽、商丘、周口、駐馬店等地種植特色道地中藥材,六安、信陽圍繞茶葉、白鵝、林果等共塑大別山地理標志農產品。(牽頭單位:兩省農業農村廳)
(九)共建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共同學好用活“千萬工程”經驗,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共同抓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協力提高毗鄰地區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加強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共塑彰顯中原文化的鄉村風貌。推動省道、縣道跨界互聯互通,鼓勵省界通村公交多停一站,便捷村民跨省流動往來。支持省際毗鄰鄉鎮共同舉辦鄉村運動會、市集、民俗活動等,推動農文旅跨區域融合發展。(牽頭單位:兩省農業農村廳、交通運輸廳、文化和旅游廳)
(十)推進重點水利項目建設。加快淠史杭等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現代化改造,共同推進淮河流域平原洼地治理,統籌沿淮行蓄洪區安全建設,聯合開展淮河干流及沱河、沙潁河、泉河、洪汝河、史河、黑茨河等跨省支流系統治理,提高淮河流域平原地區防災減災能力。有序實施引江濟淮二期工程,大力推進群眾喝上引調水工程建設。(牽頭單位:兩省水利廳、發展改革委)
五、協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
(十一)推動淮河流域生態建設。加強淮河流域跨界水污染聯防聯控,推進跨界河流共保聯治,強化聯合監測、聯合應急,持續改善水生態環境質量。謀劃沙潁河、渦河、黑茨河、西淝河、沱河、史河、泉河、洪河等淮河干支流水系生態廊道建設。探索建立淮河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牽頭單位:兩省生態環境廳、財政廳、林業局)
(十二)協同防治大氣污染。支持毗鄰市縣深化鋼鐵、水泥、焦化和燃煤鍋爐超低排放改造,加強臭氧、細顆粒物(PM2.5)、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等多污染物協同管理。加強秋冬季重污染天氣共同應對、夏季臭氧污染聯合防治。協同開展毗鄰地區秸稈禁燒管控、“散亂污”企業排查整治。強化移動源協同治理,聯合開展機動車環境檢測機構溯源核查。支持毗鄰地區加快能源結構轉型優化,加快生產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綠色化,改善空氣質量。(牽頭單位:兩省生態環境廳、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廳)
(十三)共同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支持界首、太和、沈丘、項城合作發展新能源循環經濟產業,濉溪、永城合作發展鋁基新材料靜脈產業。積極發展以竹代塑等綠色低碳產業,培育和發展林業新質生產力。推動六安、信陽共建碳匯經濟試驗區,發揮大別山區生態優勢,共同開發增氧固碳、凈化大氣、調節氣候等碳匯功能,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支持大別山區綠色金融先行先試,持續深入推進綠色金融改革創新,滿足綠色產業發展和高碳產業轉型需求。推動共建省際能源通道,增強能源互濟能力。(牽頭單位:兩省發展改革委、地方金融管理局、生態環境廳、林業局、金融監管局,人民銀行安徽省分行、人民銀行河南省分行)
六、創新區域合作機制
(十四)共建資源要素自由流動機制。積極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嚴格執行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完善協同招商機制,鼓勵以市場化方式設立產業基金,采用基金招商、產業鏈招商等方式承接東部產業轉移。建立數據共享機制,深度融入構建全國一體化數據要素市場,促進數據跨域流通賦能應用。支持跨區域經營主體信用信息共享,完善信用修復聯動機制,建立信用報告代替無違法違規記錄證明跨區域互認、嚴重違法失信治理協同機制。加強居民基本信息共享和服務平臺互通,實現高頻服務事項“跨省通辦”。(牽頭單位:安徽省數據資源局、河南省行政審批和政務信息管理局,兩省地方金融管理局、市場監管局、發展改革委)
(十五)共建協同開放發展機制。依托合肥、鄭州中歐班列和江淮海聯運通道,加快皖豫毗鄰地區“出海”步伐。緊盯重點國家和地區農產品市場,培育一批農業國際貿易高質量發展基地,擴大特色優勢農產品出口。積極承接沿海加工貿易產業轉移,共同創建加工貿易梯度轉移重點承接地、加工貿易承接轉移示范地、加工貿易產業園。推進貿易數字化,共同創建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提升服務外資能力,優化境外人員入境生活便利環境,積極承接境外投資和境內外資轉移。(牽頭單位:兩省商務廳)
(十六)建立區域結對合作機制。加快建設葉集—固始“一河兩岸”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產業合作區,支持界首—沈丘、譙城—鹿邑、濉溪—永城等縣結對創建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產業合作區。支持合肥、蕪湖、鄭州、洛陽等地國家級開發區與毗鄰地區開發區開展“總部+基地”、“研發+生產”、“生產+服務”等協作,帶動毗鄰地區開發區提檔升級。支持六安、信陽等大別山革命老區城市一體化協同高質量發展。(牽頭單位:兩省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廳、商務廳)
(十七)深化公共服務共享機制。推行由常住地登記戶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制度,推動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社會保險、住房保障、隨遷子女義務教育等享有同遷入地戶籍人口同等權利,探索農業轉移人口同等享受常住地“一老一小”普惠服務。共享優質教育資源,通過集團化辦學、整體托管、學校聯盟等方式,引進合肥、鄭州以及滬蘇浙優質教育資源。發揮亳州、周口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試驗區平臺優勢,加快推進中醫藥產業創新發展。共享全民健康信息資源,強化遠程診治合作,支持組建跨區域醫療聯合體。共同加強文化資源保護傳承,圍繞文化遺址、非遺傳承、傳統戲曲等資源,共同開展價值評價、發掘保護、規劃設計、轉化利用。(牽頭單位:兩省教育廳、衛生健康委、發展改革委、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文化和旅游廳)
(十八)完善實施保障機制。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推動中部地區崛起決策部署,共同制定年度工作計劃,建立常態化會商制度,謀劃推動一批跨區域重點任務、重大改革、重大項目。共同加強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銜接,保障重大合作項目落地。毗鄰市縣、對口部門等加強協調聯動,形成工作合力,對照合作任務安排,清單化、閉環式推動各項任務落實落地,為跨區域高質量發展探索新路徑。(牽頭單位:兩省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廳、交通運輸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