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碳達峰試點(貴州和平〔茍江〕經濟開發區)實施方案
為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碳達峰碳中和重大戰略決策,根據國家碳達峰試點建設有關要求,有力有序推進貴州和平(茍江)經濟開發區國家碳達峰試點建設,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對貴州系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融入新發展格局,堅持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市場驅動、技術支撐、社會協同,圍繞“節能、降碳、綠色、增效”發展思路,通過在能源綠色升級、產業低碳轉型、資源循環利用等重點領域先行先試,探索形成經濟高質量發展承載區、能源低碳轉型先行區、產業循環發展示范區三位一體低碳發展體系,為全國以傳統資源型產業為主體的園區提供綠色低碳轉型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
(二)試點定位。立足國家級綠色工業園區、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等發展基礎,推動“1+2+N”現代化產業向高端化、綠色化、循環化升級,加快打造經濟高質量發展承載區、能源低碳轉型先行區、產業循環發展示范區。
(三)主要目標。到2030年,能源消費結構優化取得明顯進展,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14%以上,清潔低碳終端用能體系基本形成,重點領域綠色低碳發展模式成效顯著,低碳高效的“1+2+N”現代化產業體系基本建立,綠色低碳技術創新應用取得實質性突破,產業型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全面形成。
二、重點任務
(一)以能源為基礎,大力提升能源開發利用水平
1.構建清潔能源供應體系。強化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支持鴨溪電廠向熱電聯產集約發展轉變,持續實施“三改聯動”、設備更新改造,切實降低發電煤耗。推動工業、市政設施等領域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建設。探索開發利用氫能、地熱能。充分發揮國家第二批增量配電業務改革試點優勢,力爭全面建成覆蓋經開區企業增量配電網。推進綜合能源站建設。推廣應用以“分布式新能源+儲能”為主體的綠色微電網,推進儲能設施建設。以分布式電源開發建設和就近接入消納為切入點,積極開展“源網荷儲”一體化試點建設。到2030年,光伏發電裝機規模達到200MW以上。
2.加強綠色低碳能源消費。實施燃氣管網提升改造,扎實推進“煤改氣”,合理引導工業用氣增長。推廣使用生物燃氣、成型燃料等生物質能替代化石燃料。推動實施綠電替代工程,加強電力需求側管理,與水電、風電、光伏發電等生產企業合作,采取綠電直供、綠電交易等方式,提高電解鋁、鋼鐵、建材、酒等行業綠電消納比例。
3.提升重點行業企業能效水平。組織開展5000噸以上標準煤重點用能企業能效診斷,對于能效未達標桿水平的企業,要制定“一企一策”節能降碳改造方案,加大鋁及鋁加工、電及電循環等行業節能降碳改造力度。實施用能設備更新改造工程,對現役鍋爐、電機、變壓器、風機、水泵、空壓機等耗能設備系統進行能效評價,鼓勵企業搶抓大規模設備更新政策機遇,積極開展重點用能設備更新。鼓勵采用工業互聯網、大數據、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提升能源、資源、環境管理水平,建設數字化智能工廠,賦能綠色制造。
(二)以產業為根本,大力推動產業綠色高質量發展
4.加快構建低碳工業體系。聚焦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大力發展以鋁及鋁加工為引領的基礎材料,培育發展以酒及酒配套為重點的綠色食品產業、電及電循環為支撐的現代能源產業,積極發展以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大數據電子信息產業、現代商貿物流及其他服務業為支撐的特色產業,構建“1+2+N”現代化產業體系。
(1)做大做優基礎材料產業。加快建設全省重要鋁及鋁加工全產業鏈示范基地,鞏固拓展“鋁土礦—氧化鋁—電解鋁(再生鋁)—鋁加工”上中下游全產業鏈,重點推動電解鋁深加工、氧化鋁精細化加工、棕剛玉等伴生材料發展。重點實施鋁及鋁配套精深加工品等重點項目。打造“冶金冶煉及新能源產業”基地,重點發展以磷酸鐵錳鋰為代表,具有安全性高、能量密度高、價格較低等優勢的新型錳系正極材料。推進鋁、鎂、銅、鋼多鏈耦合,構建輕量化多元基礎材料創新生態,打造具有區域競爭力的高端金屬材料產業矩陣。推動鋁及鋁加工產業綠色低碳轉型,通過應用光伏等綠電,研發應用電解槽結構優化與智能控制、余熱回收等節能低碳技術,大幅提升再生鋁比例,開發汽車輕量化配件等綠色低碳產品,構建產業全生命周期低碳產業鏈。
(2)發展壯大綠色食品產業。建設全省重要醬香白酒原材料保供及配套基地,依托茅臺生態循環經濟產業園、鴨溪酒業、尊朋酒業等核心載體,深化資源集約利用、工藝智能化升級和酒糟高值化開發,支持貴州茅臺循環產投公司10萬噸容糟場等項目建設。按照“大集中、小分散”布局原則,在龍坪、茍江等布局白酒包裝等配套企業,依托鋁加工產業基礎拓展防偽瓶扣、酒具配件等細分領域,推進酒瓶輕量化研發及金屬包裝延鏈發展,打造全省白酒現代包裝產業集群。推進辣椒精深加工、糧油制品升級、果蔬(食用菌)保鮮及肉食調理制品開發,構建綠色食品全產業鏈發展體系。
(3)加快布局特色產業。大力發展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零部件、航空航天裝備、現代能源裝備等先進制造產業,重點發展汽車輕量化材料、光伏成套設備及關鍵部件、倉儲物流裝備。聚焦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通過規劃建設專業園區、引進培育龍頭企業和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搭建產業協同與創新公共服務平臺等措施,健全“研發-制造-應用”產業鏈,促進企業在空間和產業鏈上集中布局、在規模和能級上集約化發展,提升產業集聚度和競爭力。強化現代商貿物流中心地位,以黔北(遵義)物流園為核心,圍繞“鋁及鋁加工、酒及酒配套”等主導產業,聚焦大宗、冷鏈、電商構建現代化物流體系。
(三)以循環為核心,大力促進資源循環高效利用
5.構建區域循環經濟模式。加快推進“鋁土礦—氧化鋁—電解鋁—鋁精深加工—廢渣綜合利用—建材”“高粱—白酒—酒糟—生物燃氣—有機飼料—有機肥”“煤+新能源—電—能源儲存—能源供應”等循環產業鏈建設,大力推行資源聯供、產品聯產和產業耦合共生。實施產業廢物交換利用、能量梯級利用、水循環利用和污染物集中處理,建設工業余壓余熱利用、廢氣廢液廢渣資源化利用等一批重點項目,打造“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率的區域循環經濟示范模式。
6.提升工業固廢綜合利用水平。加快推進工業固廢有價組分提取、建材生產、井下充填、市政設施建設、道路材料、生態修復等領域的規模化利用。依托播州西南水泥、大鼎正環保建材等,鞏固煤電副產粉煤灰、爐渣、脫硫石膏消納利用能力。推動鋁廢渣資源化利用,重點圍繞赤泥、尾礦、鋁灰、大修渣等,積極開展無害化處置利用技術開發和推廣應用,加快實施鋁電解質綜合資源化利用等項目。全力推進酒糟綜合利用,深化茅臺生態循環經濟產業園建設,加強研發酒糟生產復糟酒、高蛋白飼料、生物制藥、植物纖維制品、高效有機肥等酒糟利用技術與應用。到2030年,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65%。
7.推進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完善廢舊物資回收體系。推動再生銅、再生鋁、再生鎂相結合,建設再生銅、鋁、鎂一體化的大型廢銅回收基地和產業集聚區,推進多種有色金屬回收、拆解、加工、分類、配送一體化發展。鼓勵鋼鐵、鋁冶煉等企業與回收加工企業合作,建設一體化廢鋼鐵、廢鋁等回收加工配送中心。加快布局再制造產業。
(四)以服務為保障,大力推動基礎設施綠色升級
8.有序發展綠色低碳建筑。支持企業辦公樓、廠房等既有建筑節能改造,重點推動空調、供配電、照明和動力設備等系統改造,加快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應用。推廣應用低碳水泥、裝配式建筑、節能環保磚、低碳建筑陶瓷等綠色建材產品,提高新建建筑能效水平,探索發展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推廣屋頂光伏、光伏幕墻等光伏建筑一體化(BIPV)建設。
9.打造綠色交通物流體系。抓住遵義市建設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契機,積極發展智慧交通運輸,著力打造黔北(遵義)物流園、遵義傳化智能公路港。依托貴鐵專用線、烏江水運通道等系統,加快推進“公轉鐵”“公轉水”。鼓勵經開區及周邊中、短途貨運“油轉電”,提高鋁制品、鋼鐵、白酒、食品、建材等貨物清潔運輸比例。創新物流組織模式,依托貴州廣來物流、遵鐵物流等資源,建設遵義市智慧物流平臺,提高物流系統整體效率。在公共交通、公務用車、物流用車、環衛用車等領域,推廣應用新能源車輛。
10.推進基礎設施綠色改造。聚焦產業配套和功能提升,推進園區路網、水網、電網、氣網、通訊網絡、道路照明、新能源充電樁、污水處理設施、生活垃圾收集系統等基礎設施綠色低碳升級改造,重點實施鴨溪片區3000噸/日工業污水處理廠項目。
(五)以系統為驅動,大力提升減污降碳協同能力
11.加強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持續優化治理目標、治理工藝和技術路線,加強技術研發應用,推進企業污染物防治、污水治理、固體廢物處置等領域減污降碳協同控制,推動落后產能退出。在煤電、鋼鐵、氧化鋁、水泥等行業加大氮氧化物、二氧化硫以及溫室氣體協同減排力度,推進移動源大氣污染物排放和碳排放協同治理,支持鴨溪電廠1、2號機組超低排放改造、遵義鋁業電解煙氣脫硫、福鑫鋼鐵超低排放改造等項目建設。多元化推進工業園區環境污染治理,提高治污效果。
12.推廣實施清潔生產。依法實施“雙超雙有高耗能”企業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鼓勵企業開展自愿清潔生產審核,探索實施經開區工業企業整體清潔生產審核,充分發掘企業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潛力。加強重點行業工藝革新,實施節能、節水、節材、減污降碳等系統性清潔生產技術改造。
三、科技創新
(一)推進創新載體建設。圍繞鋁及鋁加工、酒及酒配套等主導產業,搭建行業綠色低碳科技創新平臺,引導遵義鋁業、正合鋁業、茅臺循環產投等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開展綠色低碳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合作,助力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通過建設技術中試基地等方式,重點推動電解槽節能、再生鋁保級利用、工業固廢高值化利用等先進適用技術的產業化應用,打造綠色低碳先進技術示范。
(二)加強關鍵技術攻關。發揮煤電、鋁冶煉、水泥等重點行業科技創新引領帶動作用,加快突破生產工藝深度脫碳、低碳零碳負碳、低碳材料等關鍵技術瓶頸。依托茅臺循環產投、中節能深入開發酒糟資源化高效利用集成技術,探索酒配套產品智能化、模塊化集成技術創新應用。鼓勵企業應用數字仿真孿生、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等AI技術,形成一套基于行業大模型優化運行技術的科學、精準的整體解決方案,重點支持鋁產業企業開展基于鋁工業大模型的關鍵工序運行優化技術研發。
(三)加強專業人才培養。完善職業培訓體系,面向工程師、技術人員開展再教育,普及先進技術應用,提升碳管理能力。鼓勵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合作搭建“產學研用”一體化平臺、實訓基地,深化產教融合,讓學生與技術人才在綠色低碳先進技術示范項目中錘煉實踐能力。努力構建覆蓋研發、示范、應用的全鏈條人才梯隊,為產業綠色化、低碳化發展提供堅實智力支撐。
四、政策創新
(一)建立碳排放預算管理制度。加強碳排放統計核算機構隊伍建設,建立銜接順暢的部門協作機制。統籌建設能碳數字化管理平臺,強化重點領域、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碳排放數據的監測、收集和處理能力,有效服務重點企業的能耗監測、能源審計、碳排放核算、對標改造等需求。引導遵義鋁業、播州西南水泥、福鑫鋼鐵、茅臺循環產投、正合鋁業、航鵬新材料等企業開展產品碳足跡核算和標識認證。探索建立基于區域碳排放總量控制和強度下降目標的經開區碳排放預算管理制度,將碳排放額度科學分配至排放企業,強化剛性約束和評估。建立煤炭消費預算管理制度,嚴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費增長。建立碳排放統計核算制度,組織企業開展碳排放統計核算工作。探索建立項目碳排放評價制度,對新建、擴建、改建項目開展碳排放評價,綜合評估項目碳足跡強度與減排潛力,提出低碳替代方案,將結論納入項目可行性報告與環境評價,為項目審批提供決策依據。按年度制定重點行業碳排放配額,采用“基準值+行業系數”的預算分配方法,建立超預算預警機制和約談制度。
(二)完善財稅價格支持政策。統籌建設經開區綠色低碳發展重點項目庫,積極爭取各級各領域財政專項、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等資金對重點項目的支持。落實節能節水、資源綜合利用、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等稅收優惠政策。嚴格執行電解鋁行業階梯電價政策,加強階梯電價執行情況監督檢查。
(三)建立市場化交易機制。支持增量配電網區域內的分布式發電與同一區域的電力用戶開展直接交易。探索創新綠電“團購”機制,實施園區綠電消費統一“團購”和管理,降低綠電使用成本,對于積極落實綠電使用責任的用能企業,優先保障綠電供應配額。鼓勵園區企業通過合同能源管理、節能設備租賃等市場化方式開展節能改造,推廣“一站式”綜合能源服務模式。
(四)創新綠色融資機制。加強與金融機構建立合作關系,推動金融機構在園區內開展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對符合條件的項目提供有效金融支持,暢通綠色低碳產業發展融資渠道。實施綠色金融項目動態管理,對所有獲得融資支持的項目開展完工績效評價。積極落實國家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政策,鼓勵重點節能降碳改造項目申請貸款扶持。
五、全民行動
(一)踐行綠色低碳生活方式。積極開展低碳生活主題宣傳活動,普及“雙碳”知識,強化綠色低碳生活理念,培育綠色消費行為,引導經開區內的企業和員工開展節糧、節水、節電、綠色出行、綠色購物等綠色低碳實踐。推動機關單位全面推行綠色辦公,加強節能降碳管理,實行低碳采購制度,選用低碳電器、建材和辦公用品,積極打造節約型公共機構。大力倡導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收集、運輸、處理,促進生活垃圾減量化和資源化。
(二)推動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推動重點用能單位主動適應綠色低碳發展要求,梳理自身碳排放情況,將碳達峰碳中和戰略導向和目標要求納入企業發展戰略和規劃。引導生產企業實行“綠色采購”“綠色包裝”,建設綠色低碳供應鏈。鼓勵企業開展綠色工廠、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零碳工廠等示范創建。鼓勵碳排放企業定期發布碳排放核算結果、產品碳足跡、綠色電力消費等信息。
(三)加大綠色低碳宣傳力度。深入開展節能宣傳周、全國低碳日、世界環境日等主題宣傳活動,通過新媒體、公益廣告等多種傳播渠道和方式廣泛宣傳碳達峰碳中和相關法規、標準、知識。發揮社會組織、服務機構等的作用,支持碳達峰碳中和公益事業,為試點建設“吸資引智”。加強試點建設成果宣傳,擴大經開區碳達峰試點成功經驗的影響力。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建立經開區國家碳達峰試點建設工作機制,統籌推進碳達峰試點園區建設工作。設置政策創新、產業發展、能源升級、重點工程等工作組,分別研究實施各領域重點任務、重點工程,協調解決試點推進中的重大問題。建立健全試點建設工作動態管理機制,定期開展動態評估,對試點建設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及時提出解決措施并付諸實施,形成“計劃—實施—評估—改善”的良性循環,確保試點建設工作規范有序推進。
(二)強化責任落實。各有關部門及經開區要圍繞本方案確定的工作目標和重點任務,結合自身職責抓好落實,確保政策到位、措施到位、成效到位,有力有序推進碳達峰工作。鼓勵企業積極發揮自身作用,積極參與試點建設。
(三)加強資金保障。加強碳達峰試點工作資金支持力度,將碳達峰試點工作經費列入經開區年度預算計劃。積極爭取各級各類財政資金、發展基金、綠色金融等支持重點工程項目建設。
(四)嚴格監督考評。實施試點任務目標化責任化,將重點任務、重點項目納入評估考核體系,制定碳達峰試點分年度工作計劃,確保試點各項任務有效落實。實行定期調度并按年度組織開展評估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