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經過4年多的建設運行,全國碳市場建設統籌把握好節奏和力度,充分考慮企業承受能力、激發企業降碳內生動力,價格‘指揮棒’作用逐步顯現,成為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的有力舉措和中國碳定價的主體形式。”
在聯合國氣候變化貝倫大會(COP30)“中國角”舉辦的“中國碳市場高質量發展與經驗分享”主題邊會上,生態環境部副部長李高總結了中國碳市場建設成效及高質量發展的經驗。
中國碳市場開展一系列制度體系建設后,其減排效果究竟如何?
會上,由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牽頭編制的《中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綜合評估報告2025》(以下簡稱《評估報告》)給予了答案。
碳排放強度與碳排放總量均有所降低
《評估報告》指出,在降低碳排放強度方面,碳市場總體有效推動了火電行業碳排放強度的下降。2019年—2024年,碳市場覆蓋發電機組二氧化碳排放強度累計下降2.9%,年均降幅0.6%。2024年,全國全口徑發電量(含火電、風電、光伏發電、水電、核電、生物質發電)碳排放強度(單位發電量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比2019年下降6.1%。
在降低碳排放總量方面,與不實施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無碳市場”情景比較,碳市場推動發電行業累計碳排放總量削減約3.57億噸—4.84億噸。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不僅在理論機制上具備通過強度控制實現總量約束的能力,而且在實際運行中已產生了可量化、顯著的減排效果,加快了發電行業實現碳達峰的速度,降低了峰值。
值得一提的是,在降低減排成本方面,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有效實現了低成本減排。數據顯示,全國碳市場在2020年—2024年累計降低減排成本約405億元—481億元,其中,基于發電行業邊際減排成本曲線測算,中國發電行業在現有條件下的加權平均邊際減排成本約為120元/噸CO2—131元/噸CO2。全國碳市場履約對電力企業帶來的經濟影響總體可控,68%的企業碳成本或碳收益占企業總收入比例基本集中在1%以內。
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促進低碳技術創新
《評估報告》顯示,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啟動后,綠色低碳專利呈現顯著增長態勢,由2019年的不足1000項,增長到2024年4000余項。其中,2024年數據質量類專利申請占比超過70%,制度方法類占20%,基礎設施類占7%。
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之所以能促進低碳技術創新,是因為碳市場的建設將碳排放的外部環境成本內部化為企業的財務成本,從而重構企業投資決策的底層邏輯,提升減排工程的經濟可行性。
以生物質摻燒發電技術為例,作為煤電行業碳減排關鍵路徑之一,其使用一直面臨著燃料成本高昂、運營成本增加等經濟性挑戰。隨著發電行業納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由于生物質燃料在生命周期內被視為“零碳”排放,摻燒生物質所替代的煤炭量,可以直接轉化為企業的碳排放配額盈余或減排量,從而在碳市場中獲利,這一機制從根本上改變了該技術路線的經濟模型。
研究指出,當碳價達到60元/噸時,碳市場收益可覆蓋生物質摻燒增量成本,打破“技術可行、經濟不可行”的僵局,帶動存量煤電低碳改造。
《評估報告》指出,火電行業后續碳減排難度更大。碳市場總體有效推動了火電行業碳排放強度的下降,但其邊際改善空間正逐漸縮小。未來可能形成一定的排放鎖定效應,構成中長期減排路徑上的結構性約束。
一方面,部分低成本減排潛力已被率先釋放,后續減排需要依賴高投入、長周期的技術改造(如超低排放改造、靈活性改造),減排效果難以立即顯現。同時,我國火電機組經歷了多輪“上大壓小”、節能技改以及超低排放改造,進一步減碳空間十分有限。另一方面,煤電機組調峰運行成為常態,設備老化等因素導致煤耗升高,進而對碳排放強度產生影響。
此外,碳市場活力還需提高。目前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碳價的核心驅動力是政策與制度設計,其中減排目標、配額總量以及配額的初始分配方式決定了碳價的形成。全國碳市場以配額現貨交易為主,產品結構單一,市場活躍度有待提升。未來,完善市場功能、發展碳金融將成為下一階段的發展方向。